箱式正火炉是工业领域用于金属工件 “正火处理” 的核心设备,其工作原理围绕 **“加热 - 保温 - 空冷”** 三大核心环节展开,通过精准控制温度、保温时间和冷却速度,调整工件内部的金相组织,最终实现 “细化晶粒、均匀组织、改善力学性能” 的目标。其原理并非简单的 “加热 + 冷却”,而是基于金属学中 “固态相变” 的科学规律,结合箱式结构的特点(密闭炉膛、均匀加热),形成标准化的热处理流程,具体可拆解为以下 4 个核心维度:
一、核心目标:明确正火处理的 “组织与性能需求”
在解析工作原理前,需先明确正火的核心目的 —— 正火属于 “临界区热处理”(加热温度高于钢的临界点 Ac3 或 Accm),主要解决工件锻造 / 铸造后的 “组织缺陷”(如晶粒粗大、组织不均、内应力大),为后续加工(如切削、淬火)或直接使用提供优质组织基础,具体目标包括:
细化晶粒:消除锻造 / 铸造后因高温导致的 “粗大晶粒”,通过相变重构形成细小均匀的晶粒(晶粒尺寸从 5 级细化至 8-9 级,按 GB/T 6394 标准),提升工件的强度与韧性;
均匀组织:改善工件内部 “组织偏析”(如合金元素分布不均、局部珠光体 / 铁素体比例失衡),形成均匀的珠光体 + 铁素体(亚共析钢)或索氏体(过共析钢)组织,确保力学性能(如硬度、冲击韧性)的一致性;
降低硬度:部分淬火后的工件硬度过高(如 HRC50 以上),无法进行切削加工,正火可通过空冷形成珠光体组织,将硬度降至 HB180-250(适合铣削、钻孔等加工);
消除内应力:锻造 / 铸造过程中,工件内部因冷却速度不均产生 “内应力”(可能导致后续变形或开裂),正火通过加热至相变温度、保温释放应力、缓慢空冷,可消除 60%-80% 的内应力。
箱式正火炉的所有工作环节,均围绕上述目标设计,确保每一步工艺参数(温度、时间、冷却速度)精准匹配工件材质(如 45 钢、20CrMnTi)和技术要求。
二、核心流程:“装炉 - 加热 - 保温 - 冷却 - 出炉” 的全周期原理
箱式正火炉的工作过程是一个 “闭环工艺周期”,每个环节均有明确的作用机制,且环节间相互关联,共同决定正火质量。
1. 第一步:工件装炉 —— 确保 “受热均匀” 的基础
装炉环节虽不涉及相变,但直接影响后续加热与保温的均匀性,其原理核心是 “合理布件,避免遮挡与堆叠”:
装炉方式:工件需放置在炉内的 “耐热钢支架” 或 “料盘” 上,避免直接接触炉底(炉底温度可能因散热略低);细长件(如轴类)通常 “水平分层摆放”,层间保留 10-20mm 间隙(便于热气流流通);大件(如齿轮毛坯)需 “单独或对称摆放”,避免局部遮挡导致受热不均。
箱式结构优势:箱式正火炉的炉膛为 “矩形密闭空间”,炉壁四周均布置加热元件,且部分配备 “顶部或侧部循环风机”,装炉时合理布件可让热气流在工件间隙中均匀流动,避免卧式炉 “一端温度高、一端低” 的问题,确保工件表面温差≤±5℃。
装炉量控制:装炉量需匹配炉膛容积(通常不超过炉膛有效容积的 70%),若装炉过满,热气流无法流通,会导致工件 “心部与表面温差过大”(超过 30℃),相变不完全,最终组织不均。
2. 第二步:加热升温 —— 实现 “固态相变” 的核心环节
加热是正火的关键,需将工件加热至 “相变临界温度以上”(Ac3 或 Accm),让工件内部的 “珠光体 + 铁素体” 完全转变为 “奥氏体”(亚共析钢)或 “奥氏体 + 渗碳体”(过共析钢),其原理基于 **“钢的相变点规律”** 和 “加热速度控制”:
(1)加热温度的确定:精准匹配钢种的相变点
不同钢种的临界相变温度(Ac1、Ac3、Accm)不同,正火加热温度需严格基于此设定,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导致缺陷:
亚共析钢(如 45 钢、Q235):加热温度需高于 Ac3(45 钢 Ac3 约为 830℃),通常取Ac3+30-50℃(如 45 钢正火温度为 860-880℃),确保铁素体完全溶解,形成单一奥氏体组织(若温度低于 Ac3,铁素体未完全溶解,冷却后仍有粗大铁素体,影响强度);
过共析钢(如 T12 钢、9SiCr):加热温度需高于 Accm(T12 钢 Accm 约为 890℃),通常取Accm+30-50℃(如 T12 钢正火温度为 920-940℃),确保渗碳体完全溶解,避免冷却后形成 “网状渗碳体”(导致韧性下降);
合金钢(如 20CrMnTi、40Cr):因合金元素(Cr、Mn、Ti)会提高相变点,加热温度需适当提高,如 20CrMnTi 正火温度为 950-980℃(Ac3 约为 920℃),确保奥氏体充分均匀化。
箱式正火炉通过 “PID 温控系统”(比例 - 积分 - 微分控制)实现温度精准控制,升温速度可预设(如 5-15℃/min),避免因升温过快导致工件 “内外温差过大”(产生热应力,甚至开裂)。
(2)加热速度的控制:平衡效率与工件质量
加热速度并非越快越好,需根据工件材质、尺寸和形状调整:
低碳钢 / 小件(如厚度<20mm 的 45 钢钢板):导热性好,可采用 “快速升温”(10-15℃/min),缩短工艺周期;
高碳钢 / 大件(如直径>100mm 的 T12 钢轴):导热性差,需采用 “慢速升温”(5-8℃/min),避免心部温度滞后表面过多,导致 “表面先相变、心部未相变” 的不均问题;
复杂形状件(如带孔的齿轮毛坯):局部壁厚差异大(如齿部薄、轮毂厚),需采用 “阶梯升温”(先慢速升至 600-700℃,保温 10-20min,再快速升温至正火温度),平衡不同部位的温度差。
箱式正火炉的加热元件(通常为电阻丝、电阻带或硅碳棒)功率可分段调节,配合温控系统实现 “按需升温”,确保加热速度与工件特性匹配。
3. 第三步:保温阶段 —— 确保 “组织均匀化” 与 “应力释放”
保温的核心目的是 “让工件心部与表面温度一致,奥氏体组织充分均匀化,并释放内应力”,其原理基于 “原子扩散” 和 “组织重构”:
(1)保温时间的确定:基于 “工件有效厚度” 和 “钢种扩散速度”
保温时间并非固定值,需根据工件 “有效厚度”(最大散热厚度,如轴类取直径、板材取厚度)和钢种调整,通用计算公式为:保温时间(min)= 有效厚度(mm)× 系数(1.5-2.5 min/mm)
低碳钢 / 小件(有效厚度<30mm):系数取 1.5-2.0 min/mm(如 20mm 厚的 45 钢钢板,保温时间 = 20×2=40min);
高碳钢 / 大件(有效厚度>50mm):系数取 2.0-2.5 min/mm(如 100mm 直径的 T12 钢轴,保温时间 = 100×2.5=250min);
合金钢:因合金元素原子扩散速度慢,需适当延长保温时间(通常比同类碳钢长 20%-30%),如 100mm 直径的 40Cr 轴,保温时间 = 100×2.5×1.2=300min。
保温时间不足会导致:奥氏体未完全均匀化(冷却后组织不均)、内应力未充分释放(后续易变形);保温时间过长则会导致:奥氏体晶粒粗大(冷却后珠光体晶粒也粗大,强度下降)、能源浪费。
(2)保温过程的组织变化:奥氏体均匀化与应力释放
组织均匀化:保温阶段,工件心部温度逐渐升至正火温度,残留的铁素体(亚共析钢)或渗碳体(过共析钢)完全溶解到奥氏体中,同时合金元素(如 Cr、Mn)在奥氏体内充分扩散,形成成分均匀的奥氏体组织(成分偏差≤0.1%);
内应力释放:加热至高温时,金属原子热运动加剧,可通过 “位错滑移” 和 “晶界迁移” 释放锻造 / 铸造过程中产生的内应力,保温时间越长,应力释放越充分(但需控制在合理范围)。
箱式正火炉的炉膛密封性好(炉门配备耐高温密封圈),保温阶段炉内温度波动可控制在 ±1℃以内,确保奥氏体组织均匀化稳定进行。
4. 第四步:冷却阶段 —— 决定 “最终组织与性能” 的关键
正火与退火的核心区别在于 “冷却速度”:正火采用 “空冷”(在空气中自然冷却,冷却速度约 10-30℃/min),退火采用 “随炉冷”(冷却速度约 1-5℃/min),不同冷却速度决定最终组织与性能,其原理基于 **“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(C 曲线)”**:
(1)空冷的组织转变过程
保温结束后,将工件从箱式正火炉中取出,在空气中冷却,奥氏体在冷却过程中按以下路径转变:
冷却至 Ac3 以下(亚共析钢)或 Accm 以下(过共析钢):奥氏体开始不稳定,逐渐析出铁素体(亚共析钢)或渗碳体(过共析钢);
冷却至 Ar1 以下(约 727℃):剩余奥氏体快速转变为 “珠光体”(铁素体与渗碳体的层片状混合物);
室温时:亚共析钢最终组织为 “细小珠光体 + 少量铁素体”,过共析钢为 “细小珠光体 + 少量粒状渗碳体”。
空冷的冷却速度较快(比随炉冷快 5-10 倍),可抑制奥氏体晶粒长大,同时让珠光体片层更细密(形成 “索氏体”,片层间距<0.5μm),相比退火组织(珠光体片层粗,间距>1μm),正火组织的强度和硬度更高(如 45 钢正火后硬度 HB220-250,退火后 HB180-220),韧性也更优。
(2)箱式炉的冷却辅助设计
为确保空冷均匀,箱式正火炉通常配备以下辅助结构:
炉门快速开启机构:部分大型箱式炉采用 “气动 / 液压炉门”,可在 10-20 秒内完全打开,避免工件在炉内滞留导致局部冷却缓慢;
工件摆放平台:炉外设有 “耐热钢平台”,工件取出后可均匀平铺在平台上,避免堆叠导致中心部位冷却慢(形成粗大组织);
强制空冷装置(可选):对于大件(如有效厚度>150mm 的工件),单纯空冷可能导致心部冷却慢,可配备 “移动式风扇”,对工件表面进行强制空冷,确保心部与表面冷却速度差异≤5℃/min,避免组织不均。